从美洲野草到全球作物,它火了几千年!

从美洲野草到全球作物,它火了几千年!封面
 

 

如今遍布全球餐桌的玉米,并非天生就是金黄饱满的粮食。它的起源藏着一段跨越数千年的驯化史,最早的 “祖先” 竟是美洲大陆上一种不起眼的野草。​

玉米的野生祖先是生长在墨西哥南部的大刍草(又称类玉米)。这种野草外形纤细,穗轴短小,籽粒稀疏且坚硬,口感苦涩,与现代玉米差异巨大。约在公元前 7000 年,生活在墨西哥特奥西恩特克地区的古印第安人,发现大刍草的籽粒可食用,便开始有意筛选籽粒更大、口感更好的植株进行种植。经过数千年的人工驯化,大刍草逐渐褪去野草的特征,穗轴变长变粗,籽粒增多且饱满,最终演化成原始的玉米品种。​

 

 

公元前 2500 年左右,玉米种植技术在美洲大陆逐渐传播。从墨西哥向北,传入如今的美国西南部;向南,扩散至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秘鲁、玻利维亚等地。不同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当地气候和需求,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的玉米品种,有的耐旱,有的耐涝,有的则更适合高海拔地区。在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时期,玉米已成为核心粮食作物,不仅是人们的主食,还被赋予文化意义,甚至出现在宗教祭祀和神话传说中,被誉为 “生命之粮”。​

玉米真正走向全球,始于 15 世纪末的 “地理大发现”。1492 年,哥伦布船队抵达美洲,首次见到这种奇特的作物,便将其种子带回欧洲。起初,玉米在欧洲主要作为观赏植物种植,后来人们发现其高产且适应性强,逐渐推广为粮食作物。16 世纪初,玉米通过海上贸易传入非洲和亚洲。在我国,玉米最早于明朝嘉靖年间(16 世纪中期)传入,先在西南地区种植,随后逐步推广到全国,如今已成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。​

 

 

从美洲的野生大刍草,到改变世界粮食格局的重要作物,玉米的起源与传播,不仅是一段农业发展史,更是人类文明交流融合的见证。如今,玉米仍在不断演化,通过现代育种技术,更多优质、高产的品种被培育出来,持续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