涨知识了!彩虹还有主副之分!

涨知识了!彩虹还有主副之分!封面
 

 

雨后初晴时,天空偶尔会浮现一道绚丽的彩色圆弧,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七种颜色依次排列,宛如架在云端的 “拱桥”—— 这就是人们熟知的彩虹。它并非凭空出现的奇幻景象,而是阳光与水滴共同演绎的物理现象,背后藏着光的传播规律。​

彩虹的形成,本质是 “光的折射、反射与色散” 共同作用的结果。雨后空气中会残留大量微小水滴,当阳光(白光)射入这些水滴时,会先发生第一次折射:白光穿过水滴表面,因不同颜色光的波长不同(红光波长最长,紫光最短),折射角度出现差异,原本混合的七色光开始初步分离。随后,光在水滴内部会撞击另一侧内壁,发生反射;反射后的光再次穿过水滴表面,发生第二次折射,此时七色光的分离程度进一步加大,最终以不同角度射出水滴。

 

 

当这些分离后的单色光到达人眼时,我们就能看到按波长顺序排列的彩虹。由于红光折射角度最小、紫光折射角度最大,彩虹外侧始终是红色,内侧是紫色,中间依次排列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色。而彩虹呈现 “圆弧状”,是因为只有当阳光、水滴与人眼三者呈特定角度(约 42°)时,光才能有效进入人眼,无数符合条件的水滴共同构成了这道彩色圆弧。​

并非所有雨后都能见到彩虹,它的出现需要满足三个关键条件:一是要有充足的阳光,且太阳需处于较低位置(通常在地平线以上 42° 以内,早晨或傍晚雨后更易出现);二是空气中要有足够多的微小水滴(如小雨、毛毛雨或喷雾);三是观测者需位于太阳与水滴之间,即背对太阳、面向水滴区域,否则无法接收折射后的单色光。​

 

 

除了常见的 “主虹”,有时还会出现 “副虹”(又称霓)。副虹位于主虹外侧,颜色更淡,且颜色顺序与主虹相反(内侧为红色,外侧为紫色)。它的形成原理与主虹类似,但光在水滴内部多发生了一次反射,折射角度更大(约 51°),能量损耗也更多,因此亮度远低于主虹。​

生活中也能人工制造彩虹:比如在阳光下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,或在浴室里透过水雾看向灯光,都能看到小型彩虹。这些场景与自然彩虹的原理完全一致,都是通过控制光源与水滴的位置,模拟了光的折射与色散过程。​

从古希腊人认为彩虹是 “神的桥梁”,到现代科学揭示其物理本质,人类对彩虹的认知不断深入。如今我们知道,这道天空中的 “七色拱桥”,不过是阳光与水滴的短暂邂逅,却用极致的色彩,为平凡的雨后增添了一抹浪漫的科学诗意。